• 2014年6月29日星期日

    人民日报文章:新加坡:清水文章见政绩



      随团前往新加坡做经贸考察,亲眼所见新加坡人将水文章做得那样完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新加坡是一个常住人口500万、却只有7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国,天然淡水匮乏,城市又频遭内涝之苦。

      为解缺水之困,从立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做出决策,将造成内涝的那些雨水截留下来,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人民。于是,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确保了除却水患、变废为宝从设想变成行动。通过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建立起城市收纳雨水管道系统;公用事业局建立健全完善的预警系统;一些地势低洼的商场在门前安装可弹出的矮墙;在全国范围内建起17座相互贯通的水库,使得全国2/3的地表面积成为雨水收集区。

      那一日,在新加坡朋友的提议下,我们去看水库。未到水库边,满眼皆水库。这些业已建成的水库恍若大地的镜子、上天的眼睛,什么都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如同心灵,贮满了日月星辰之光,与天地通着灵性。它们见证着新加坡政府为民治水、替民造福的业绩。

      汽车停在新加坡第二大水库的岸边,在我眼里这水库显然不大,比之我家乡绍兴的汤浦水库、长诏水库可谓小巫见大巫了。然而,对于新加坡来说,这些水库却是当地人生存的命脉。走近水库,水并没有想象中的清澈。诧异之时,新加坡朋友解释说:“前些天下过雨,这些水是从各地收纳来的,所以有点浑浊,不过,经过沉淀,过几天就能变得清澄,不妨碍使用。”

      将所有地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固然可贵,可如何保证此水不被污染则是道难解之题。聪慧的新加坡人为此建起一套并行不悖的综合治理系统。在收集雨水的同时,治污工作同时展开。除厕所早有专门的排污管道外,每家每户将可能产生的污水,如空调水、厨房用水、洗衣用水等通过专用的污水管网排出。而工业污水的治理,不仅更为严格,而且经过科学的分类治理后,或排入海洋,或进入工厂,或注入当地的蓄水池。

      为了满足国内淡水需求,新加坡还大规模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并将管网一直铺设到马来西亚,向邻国买水。新加坡一方面向马来西亚买水,供给国内;另一方面又将水加工成可直接饮用水,返销马来西亚,从中获得一笔可观的外汇收入。或许这是本地资源稀缺、“两头在外”的国情,迫使新加坡如此而为,但又何尝不是新加坡立足本地、放眼长远,拓宽思路、创新转型之举呢?

      就在离开水库之际,天空遮日的云层突然放开了一条线,只见黄金般的阳光刹那间投射在水面上,碎金点点,波光粼粼,景象骤然生动起来。它仿佛在向我们讲述过往的历史,颂扬一份沉甸甸的政绩。(作者:赵畅,原载人民日报)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号是:nanyang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