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讯,中国两会已经结束,在这次两会的主要记者会上,新加坡报纸驻华记者三次发问,中国外交官和领导人巧妙作答。
今年总理记者会新加坡媒体的提问机会,由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海峡时报》获得,而非历来的《联合早报》获得。这次两会新加坡媒体的三次提问机会,前两次为《联合早报》,第三次为《海峡时报》。
傅莹妙答《联合早报》记者提问
在人大会议举行前,前副外长傅莹作为人大发言人举行记者会。傅莹和新加坡媒体打交道极有经验,曾经飞来新加坡接受《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的联合专访。去年,傅莹也到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安全论坛,舌战群儒,引起极大关注。
记者会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提问是这样的:“我关注的还是中国的反腐工作问题。我们知道,在过去两年多来很多‘老虎’和‘苍蝇’已经被打下了,外界认为中国的反腐工作只是在治标而已。我想知道的是,在实现反腐治标向治本转变的制度建立工作将会如何进一步推进?”
“我觉得《联合早报》看问题还是看得挺远的”,傅莹开始答道。
傅莹说,确实,出现这么多严重的腐败案件,这些问题积累肯定是非一日之寒,所以要解决起来确实是要出重手,要治标,也要治本,我们有句话叫“治标有效才能治本有道”。
傅莹继续说:“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角度,主要就是要从治本的角度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要构筑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法治环境。”
傅莹话锋一转,谈到了腐败分子胆大妄为,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懂法。因此,中国必须立法,其中考虑制定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就是要让腐败分子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抓回来。
傅莹说:“在对外合作当中,我们也努力要构筑一个国际反腐败的合作网络,比如说中国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去年中国倡导了在APEC、G20等框架内推进反腐败国际合作。”
“另外,我们自己也在考虑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总的想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法律和国际机制,使这些腐败分子无论逃到天涯海角也要面对法律的惩治。”
傅莹说:“这些贪污分子、贪官,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敬畏法律,不遵守法律,心中无法,甚至是不懂法律。”
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校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所以,我们党员干部和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傅莹也指出,作为人大,也正在立法。
“比如我们修改预算法,新的预算法已经1月1日开始实施了,在修改过程中明确要求政府的所有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也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的处罚力度,比如把向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行贿也纳入犯罪。”
王毅回应“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古老的多,年轻的多
中国外长王毅的记者会,是人大系列记者会较为重要的一场,南海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等区域问题,都是记者会的重点。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获得提问机会,问的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联性,王毅的回答技惊四座。
二战胜利后,欧洲各国一片萧条,经济体系面临崩溃。苏联共产主义在欧洲也有扩张势头。美国担心苏联扩张,以“经济资助”为突破,马歇尔计划由此产生。
王毅却巧妙回答说,“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的多。
下面是王毅答问联合早报的文字记录: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中方如何看待有人将“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或者称中方借拉紧周边经济纽带以谋求地缘政治和其他利益?
王毅:“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既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我们要把这条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路走下去,并且让它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
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将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我们将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王毅的这个回答,后来在中国《求是》网的一篇文章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文章说,8日上午,王毅外长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问答。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有关“一带一路”是否谋求地缘利益的提问,王毅外长作出精彩回答,他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方“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这一回答,既阐释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坚定立场,也有力回应了中国谋求地缘利益的居心叵测质疑之声。
李克强和《海峡时报》记者谈围棋
今天中午,总理李克强举行记者会,新加坡主流媒体《海峡时报》罕见地获得了提问机会。
海时记者的提问关切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进入速缓质优的新常态。他问李克强,对这样的新常态是否有信心。
李克强在回答中,以围棋的下法说:“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
下面是海峡时报记者和李克强问答的实录: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中国政府已经将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定在7%左右,中国表示想要实现一种新常态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虽然速缓,但是质更优。我想了解的是,中国从这样的新常态中能够获得怎样的益处?这种新常态的增长对于中国、对于整个世界会有何影响?您对于新常态增长是怎么看的?您对中国坚持实现速缓但质优的新常态增长是否抱有信心?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经济增速调整为今年预期增长7%左右,看起来增速是调低了,实际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大了,已经超过了十万亿美元。如果按7%增长,那每年就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那就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中国经济在中高速水平增长。我们实现现代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也是巨大的贡献。
刚才你的提问当中实际上表现了一种担心,美国彭博社记者提问当中也问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放缓。我多次说过,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如果速度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我们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市场的当前信心。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我希望你们对我后一段话的理解是“如果”。当然,我并不否认,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有多重风险,关键在于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这就使我想起中国人发明的围棋,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形象地讲,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我相信,大家同心协力,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