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10日星期六

    (国际观察)第24届东盟峰会前瞻

        第24届东盟领导人会议将于5月10日至11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召开。这是东盟共同体建设处于关键阶段时召开的一次东盟峰会,也是缅甸自1997年加入东盟以来首次作为轮值主席国举办的东盟峰会。

        本届峰会主题为“团结起来,迈向和平与繁荣的共同体”。那么,在这届峰会上,缅甸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在地区政治、经济舞台上展示其形象?本届东盟峰会将讨论哪些议题?会达成何种共识?

        加强内部团结,推动一体化进程

        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并举办东盟峰会,是缅甸推动东盟团结,进一步融入东盟大家庭,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形象的良机。缅甸媒体评论说,现在的时间属于阳光下的缅甸。

        舆论普遍认为,多年来,缅甸政府致力于国内民族和解与民主进程,顶住了一些西方大国对其在政治、外交上施加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封锁,国内民主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缅甸取得的进步使其进一步融入东盟这个大家庭,促进了东盟团结,也为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了应有贡献。

        按照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到2015年东盟将形成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成为有竞争力的区域,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并融入全球经济。东盟成员国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可以说,东盟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地区。东盟一体化建设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进展,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加强内部联合与团结,本次峰会的主题很好地体现了“东盟方式”和“东盟目标”。

        东盟一体化建设,进展与困难并存

        据缅甸总统发言人吴耶突介绍,本届东盟峰会将重点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加强内联外合,缩小发展差距,推动东盟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在2015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最后阶段所需要做的事,以及2015年后东盟共同体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东盟国家领导人认为,2015年是东盟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东盟经济共同体目标包括贸易与投资的无障碍化,区域内贸易高度的相互依存,实现互联互通,特别是实现各成员国有关经济的法律法规的统一,形成单一的生产基地和统一市场。

        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近年来不断加速,取得了长足进展。据东盟秘书处提供的资料,组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主要合作协议已有超过75%到位,但实现余下的部分目标更为艰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首先,由于东盟国家内部政治体制、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政治安全的协调难度很大。在建立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以及改造基础设施方面,东盟国家也面临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吸纳大量资金的挑战。此外,要如期实现促进贸易与投资以及物流和运输等目标,打通本地市场,实现内部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东盟还仍需付出艰巨努力。

        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认为,东盟的共识和决策不能仅限于领导人层面,而要成为举国共识,各国的政府机构以及企业要加强东盟政策的执行力度,否则经济一体化只是流于表面。他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从长远看,需要各方在协调诉求的同时,加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

        预计本届峰会将重申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共同体计划的政治意愿,进一步明确在一些具体领域需要达到的目标。

        内联外合,打造命运共同体

        东盟在实施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在加强内部团结与互联互通的同时,始终注重与各对话国的合作。预计本届东盟峰会将继续强调东盟与中国、东盟与中日韩等对话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今后的重点合作领域,特别是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自贸区建设,以及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等。

        在东盟与外部的合作中,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始终是一大亮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已近110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已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使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正如吴耶突所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是东盟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发展的成果可以为邻国和本地区所分享”。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中国和东盟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贸区升级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钻石十年”、“战略互信”、“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等等,这些热词都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并展示出双方合作的光明未来。

        观察人士认为,只要双方着眼长远、凝聚共识、排除干扰,新的十年,中国-东盟合作将会朝着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而这必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强大的推动力。(新华社记者许钺乃 常勇 夏凡)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号是:nanyang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