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企业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政府刻意地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不干预这些公司在营运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那么为什么在上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要成立这么一家公司呢?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它与新加坡政府又有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简要地回顾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新加坡1959年从英国取得自治权,特别是自1965年与马来西亚分离后成立新加坡国,国家主权及经济发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刚刚诞生的新加坡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方针。当时新加坡的一些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造船业,都是由政府出面兴办的国有企业。在新加坡,人们把这类企业称为与国家有联系的企业,简称“国联企业”。
随着各类工业发展规模和企业数量的增加,政府感到要管理好众多的国联企业负担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为此,政府逐步实行制定工业政策和法规与企业经营的职能分开,并将有关行业的管理机构进行合并。为了不影响企业的发展,确保原国有资产不流失,并能增值,在1974年,新加坡政府决定由财政部(投资司)负责组建一家专门经营和管理原国家投入到各类国联企业的资本的国家资产经营和管理公司。这家公司就是淡马锡公司,它是按照新加坡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以私人名义注册成立的控股公司。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淡马锡成为新加坡一家独大的巨头。公开报道显示,在淡马锡高达52%的国内资金布局中,其重点囊括了按市值计算世界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航空公司57%的股份、东南亚银行界龙头星展银行28%的股权以及新加坡电讯65%和嘉德置地61%的股权,港务集团、新加坡电力及新加坡科技等国内资本市场“翘楚”百分之百的股权也被淡马锡揽入麾下,几乎涵盖了通信、金融、航空、科技、地产等为主要行业的公司。
2002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执掌淡马锡,也由此开启了国际化布局的道路。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淡马锡将目光开始转移到亚洲地区一些具备高速成长潜力的企业,这种投资转向使得淡马锡成为规避国内产业风险的金融工具。
淡马锡此前还调动了33亿美元的巨额资金集结于亚洲国家35家公司的身上,遍布网络、金融、能源、科研机构等各行业。在最近的两个财年中,淡马锡每年的总收入都在560亿新币以上,共获得收益76.5亿新币,而给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则高达33%。淡马锡还采取了极度灵活的资产调节方式,过去20年中,淡马锡脱售了大约40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并脱售另外25家公司的部分股权。
2013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达242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万美元。其中,淡马锡一家企业的生产总值,就占新加坡全国GDP的8%左右。
上海国企改革借鉴淡马锡模式
去年12月,上海出台备受市场关注的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意见,其中关于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的完善一条,被市场理解为上海打造“地方版淡马锡”。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今年1月份会见了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顾问李剑阁,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中国区联席总裁谢松辉、吴亦兵等,杨雄介绍了上海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情况,并欢迎包括淡马锡在内的中外企业积极参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分享成功经验。
淡马锡方面表示,中国是淡马锡除新加坡本土之外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公司对中国和上海的未来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希望能抓住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合作共赢。
淡马锡公司组织结构得到外界广泛关注,董事会内设两个重要的常设委员会,负责董事会重大决策的实施。一是执行委员会,其职责是检查所有国联企业的重大项目投资事项,同时在财政权限内,对其投资或将其实行私有化(公开上市)。另外一个为财政委员会,主要监督淡马锡公司在股票和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
由于淡马锡它经营的是国有资产,因此,该公司的内外监督有一套独特的办法。经营方式被称为淡马锡模式。
政府对其监管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派人参加董事会。由财政部等部门共派出四位司(局)级和副部级官员,直接参加公司董事会。通过他们在董事会活动,影响和监督公司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公司经济活动符合政府赋予它的使命。二是通过财务报告和项目审批制度,对公司重大决策进行监管。三是不定期派人到公司或其子公司调查了解情况。四是通过舆论监督。
新加坡实行严格的反腐倡廉法律和法规,除由总统直接负责的反贪局对国家公务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外,政府还鼓励新闻媒体对侵吞国家财产和贪赃枉法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作为一家掌管着400多亿美元国有资产的大公司,是媒体聚焦的对象,而且它属下很多公司的经营业务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民航、地铁、电信、港口、码头等,因此,公司的重大举措经常见诸报端或在电视上亮相。这就迫使淡马锡公司在涉及公司重大业务决策时,不能暗箱操作。这种监督,当然也包括对派往公司任董事的政府官员言行的监督。
数据显示,淡马锡这些年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势头。作为豁免私人企业,淡马锡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样公开每年的财务报表,因此一直以来对该公司的传闻不断。2004年10月,该公司首次公布了2003年度的财务报表。报表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公司的总体投资回报率为18%。在2003年的表现方面,公司的回报率则高达46%,被认为是何晶出任CEO后大胆扩张的结果。国际两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与穆迪投资都在财务报表发表后给予淡马锡控股AAA的最高信用评级。
分析人士认为,淡马锡企业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政府刻意地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不干预这些公司在营运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任命淡马锡控股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和总经理;审阅淡马锡控股每年提交的财务报告;召集与淡马锡控股或其管理相关联的公司会议,讨论公司的绩效和计划。
除此之外,财政部只在影响淡马锡在某个关联公司股份的并购和出售的问题出现时才参与进来。虽然在董事会10名成员中仍有4名为政府官员(另外6名为民营企业界人士),但作为政府公务员的董事兼职不兼薪,薪水仍由政府支付。在投资决策时,政府公务员代表了政府出资的利益,更多考虑国家宏观的公正因素,而另外6位民间企业人士,则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运营效率。
据《财经网》的分析文章指出,根据淡马锡的经验,中国国企国资的下一步改革,要实施产权制度层面的改革,对于国有资本应该退出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可以通过股权的有序退出,引导和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国有资本可不谋求完全控股地位,将部分股份转让给非公有资本,利用非公有资本的活力,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保证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这将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战略调整,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者:李江,原载《新金融观察》)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和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号是:nanyang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