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7日星期日

    虐工时有所闻 新加坡外劳要求人权

    新加坡特稿,如何保持适当速度引进外来人力,以达预期经济成长,但又不会让本地人感到受威胁,同时要确保这些外劳能享有基本劳动人权,是新加坡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个平常日的晚上,新加坡小印度区如往常般热闹滚滚,路边的小贩、贩卖纪念品的商家灯火通明。杂沓的人潮来来往往,印度餐厅传出的香料味,随着烹煮食物时的热气,飘散在空气中,在热带夏夜的晚风吹拂下,散发出东南亚国家独有的文化交融气息。

    去年11月小印度区发生40多年来的首起暴动,一个印度外劳因为被接驳的巴士撞死,引发了400多个外劳参与暴动。儘管事件很快在几小时内平息,却彷如一记重鎚打在新加坡社会,全世界媒体关注起外劳在新加坡的劳动权益。

    客工首年须还仲介费 一出状况就负债累累

    踏进小印度区的一间印度快餐店,看似与其他餐厅没什么两样,店面前的一张小桌子,围绕着几个年轻人,好几个印度外劳向他们领取票卡,这里是与非营利组织“客工亦重”(TWC2)合作的救济厨房(Soup Kitchen),专门提供目前无法工作的外劳一点足以果腹的餐食。

    新加坡因为本身人力不足,需要大量劳力的基础建设行业如建筑业,用的多是印度、孟加拉或中国大陆工人。

    来自孟加拉的26岁Seemon本来有间T-Shirt工厂,但生意不好收掉,付了仲介费6000元新币到新加坡,希望改善家里生活。但来了三个月后受伤,雇主不肯付医药费,每个月薪水800元扣掉房租、洗衣费等,实际上只领了300元,雇主要遣返他,他抵死不从,因为家中父母两老还在等他寄钱回家,“遣返我,我会死,他们也会死”。

    这些外劳来到新加坡,要先付6000到1万新币不等的仲介费,平均一天工作10到12小时,月领约600到1000新币的薪水,等于第一年都在还仲介费,几乎无法存钱。

    因此外劳时时必须担心被炒鱿鱼、受伤,一旦出状况就得负债累累。“客工亦重”副总欧伟鹏说,即使客工没受伤,薪水按时领,他们依旧感到无比的压力。

    新加坡截至2013年中,共有540万人口,其中有200万是外国人,而这200万人中又有一半约100万人在新加坡从事劳力工作,举凡建筑业、製造业、餐饮服务业、清洁业等,都看得到他们的踪迹。新加坡称这些外劳为“客工”。

    感觉生活空间被压缩 新加坡民众排外情绪滋长

    去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爸妈不在家》,把外籍女佣在新加坡的生活描写得很写实,女主人怕外佣逃跑扣护照的情节,在欧美国家观众眼中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新加坡,比起扣护照还有更令外佣害怕的事情。

    2010年约有20万持工作准证(Work Permit)的家事女佣在新加坡工作,平均约每五户就有一户聘僱外佣,而外佣在新加坡遭虐待的新闻并不少见。

    《海峡时报》曾报导,来自印尼的34岁卡妮法(Kanifah)被雇主打碎门牙、用剪刀刺肩膀、用磨辣椒的杵打头,只因为卡妮法没有把地板擦乾淨,或是烫衣服没有烫好,雇主一天只给卡妮法一餐,还把她锁在小房间里避免她逃跑。最后雇主决定在不通知仲介的状况下,把她送回印尼。这种桉例并非个桉。

    新加坡多从菲律宾或是印尼引进家事外佣,其他也有来自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由于印尼将逐步减少输出家事女佣,新加坡政府正计画从其他国家引进女佣。

    非营利组织“情义之家”(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Economics)发现,相较于会讲英文的菲律宾或印尼女佣,来自缅甸、柬埔寨或孟加拉的女佣,因为经验不多,不会讲英文,加上没有社群的支持,出了事往往不知找谁求助。

    近年来因为大量的外国人力聚集,让新加坡人感到生活空间被压缩,感到原本熟悉的生活似乎一点一点正在改变,排外情绪开始滋长。

    日前曾发生新加坡网友在网络上攻击菲律宾人在新加坡庆祝独立日的活动,这些抗议者认为菲律宾人“无权在乌节路举办独立日活动”。有分析认为,抗议者可能不满外来者“接管”了象征新加坡的乌节路。

    假日外劳聚集取暖 寻求情绪出口

    若不是为了家庭,谁愿意离乡背井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未赚钱就先负债替人打工。假日成了这些外劳或是家事外佣唯一的情绪出口,因此印度或孟加拉外劳就会聚集在小印度;来自菲律宾或印尼的外佣们就聚集在乌节路;来自中国大陆的外劳聚集在牛车水,与同乡话家常,让自己感到不那么孤单。

    诚如欧伟鹏所说,对客工或外劳来说,能与自己的族群在一起很愉快,他们往往希望赚几年钱,就能回到家乡。他们需要的不是完全融入新加坡社会,而是当他们在新加坡时,至少要享有基本的尊严,有人提供他们适当的住房、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和娱乐机会。

    这些外劳做的工作,多数是新加坡人不愿意做的,因此如何保持适当的速度引进外来人力,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成长和满足国内需求;但又不会让新加坡本地人感到受威胁,同时要确保这些外劳能享有基本的劳动人权,有适当的申诉管道和足够的休闲空间,维持各方的平衡,是新加坡政府未来几年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央社)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号是:nanyang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