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26日星期一

    在U-Town的台湾交换生比较新加坡与台北



    当柯文哲说出:“台北八年内超越新加坡”时,人在新加坡的我内心瞬间炸出许多感触。

    来这里待了快半年,想分享一些我认为台北可能再18年也追不上的事,及8年前或许就该赢的地方,文末则以讨论价值观和选择的代价作结。

    城市竞争力、政府行政效率、人才开放程度,这些东西你都可以数据化比较,但是支撑这些指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而当我们尝试想追赶指标,我们又愿意交换坚守的价值观吗?我们是不是有扪心自问:“嘿!我知道我会牺牲一群在城市某角落的人,包括我自己”和“好,我可以勇敢牺牲而不后悔”呢?

    没有皆大欢喜的终极方案,终究有人得受苦,终究有人会不爽。

    一、台北可能再18年可能也追不上的事情

    所谓的“全球化”教育

    在新加坡,我大多时间都待在学校,讲这个部分或许比较有凭有据。

    我住的地方叫做University Town,校区的其中一部份是Yale—NUS College,而我没有办法想像可以在未来的8年内看到Harvard—国立xx大学在台湾设立。

    在台湾,我们说要走向世界,但在这里却是“把世界带来新加坡”。(仔细想,这是一个多不同的概念?)我开始感受到国籍和种族观念的模糊——那种从小来到这里,长大成为新加坡公民的例子实在太多,到底要说他是外国人还是新加坡人?

    这里有数不清的“走向世界”的教育机会:80%或是更多的人都可以交换学生,如果你觉得太无聊,还有各种国际实习和NUS Overseas College——你可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球的七个据点,进行有学分的实习长达一年。

    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太惊讶,毕竟这里是QS世界大学排名排行全球24、亚洲第一的学校,有这些东西不足为奇。但大学环境毕竟是入社会前形塑人们的前置阶段,而这个我们想要花八年就追上的城市型国家,拥有在指标上标志为亚洲顶尖的教育环境,还有无形的强大校友网路。

    我好奇,为什么“全球化”或“国际化”这类的活动在台湾总是能吸引到很多人目光,而这是否因为我们一点都不国际化,所以才要努力贴上这个标签呢?但当你把将世界带进校园,不是每天都在出国吗?

    部分的都市建设和其他

    就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样,这个城市以亚洲标准来说干净整齐,荒岛可以弄成环球影城,可以填海造陆,海洋成了每天可以喷出大量钞票的赌场和酒店,甚至可以无中生有弄出巨大的温室花园,和让你误以为在阿凡达的人工森林。

    从某位新加坡朋友的口中,我听到的是“台北,非常、非常落后。”(看到黑心油事件,他更如此觉得)相反的,新加坡的企业经营环境和政府效率却是经常被赞扬,相信这些优点大家都不陌生,此处没有详细经验就不细谈。

    二、台北8年前或许就赢的地方

    少数人重视程序透明化

    学期开始时,这里和台湾一样进行宿舍管理团队选举,包括政见演讲等都弄得相当正式,而身为交换学生,因着朋友为候选人的原因,我也参与了开票过程。

    投完票后,我准备看着选票一张张亮出,并登记在白板上时,令我惊讶的事发生了。只见几个人,把票箱拿出房间,准备在“某个比较方便的地方”开票,而剩下所有人,包括候选人,若无其事的在原来房间吃东西。我不断用各种方式询问我身为候选人的朋友,确保这不是我英文理解有误,但他却用一种自然的态度(后来也转为些许疑惑)回答:“啊就是这样啊,没什么问题啊。”

    一阵子后那群人回到房间,宣布得票结果,而我室友显然也坦然地接受些微差距落选的事实,但我与另外一位韩国朋友,至今尚未完全理解这“有趣的”机制。

    对于社会、政治问题不勇于公开批判

    身为一个曾经在新竹某大学住宿书院学院住过一年的学生,一个“住宿学院”理当会有各种主题的批判性刊物,例如探讨学校为什么涨学费、学生自治、政治议题等,然而,在这里这种刊物的比率却少的可怜,电梯中贴满的都是关于各式学生活动的宣传文宣。

    理论上,这些文宣是需盖章后才能张贴,但很多“小宣”有时没有印章就在电梯中出现。几个月前,我讶异发现有香港占中的小宣,内容是关于要在某时间去某公园集合,而这个小宣在隔天就消失了,之后还听说有(交换)学生去了公园集合,结果被警察略微带走讯问之类的事情发生。

    缺少环保意识

    新加坡是有冬天的,而且是和夏天同时存在——室内冬天室外夏天。我有时会有这里冷气应该是政府补助所以不用钱的错觉,同时我与日本和韩国朋友还归纳出类似结论——塑胶袋和保丽龙免洗餐具应该也不用钱。我猜是这里石化业太强,所以大家尽可能疯狂用塑胶袋,提升业者营收。

    而当我想要回收电池,我也发现找不到可回收的地方,去问了学生管理中心,职员摸摸头,尴尬的说“I’m also not sure...”。当然,我也发现没有普及的厨余回收,当各式各样的垃圾被丢进应该要被分类的垃圾桶时,我都会有几毫秒出自习惯地想要去整理。

    三、选择价值观的代价

    这段不谈输赢,谈需要付出的代价和价值观的选择。我们的城市、我们的集体价值观准备好付出代价,去“追赶和超越”另外一座数据亮眼的城市?还是我们下意识地已踏在一条明显不同的道路上,却又不敢放下什么似的,犹豫的往旁看呢?

    一座城市展现的是人的集体价值观,而你没办法把这量化。更不可能让价值观来“超越彼此”。

    认清事实:总有一群人要被牺牲,总会有人过不太爽。所以,你选择价值观之前,想好要牺牲哪群人了吗?

    如果我们已做了选择,那么就别再频频回头东张西望羡慕别人。

    本文在第一段谈了新加坡被称颂的地方,第二段提了台北或许可自豪之处。这段我会从相反角度切入前述主题,最后用“价值观选择”做结;我将会提到不同国籍、社会群体和种族,但不是为分类社会阶级地高低,然而,为了行文方便,我就不这么政治正确的描述他们。为了阅读顺畅,补充说明会置于文后。

    城市优点的另一面-新加坡被称颂的人才引进观念和制度

    第一篇我提到了这里大学远胜台湾的国际化机会,而大家对于新加坡外国人才的高度重视也兴致高昂。不过如果遇到下面问题,我想许多人会犹豫了。

    你愿不愿意“非常多的外国人”和你一起竞争台北最顶尖的几所学校?你愿不愿意这些人来领台北市政府的奖学金?在新加坡我遇到比想像多很多的中国人、印度人。许多中国人,高中毕业就领新加坡政府奖学金来这里读书,而他们的“附带条件”是要在新加坡工作三年 。让我们诚心的问自己,你喜欢这么多“亚洲”外籍生,在你的校园中?(我大胆相信,把亚洲换成欧洲或美洲,这个答案会显着不同。)

    很抱歉,这些外国人和你的关系,不是你平常在学校上课、一起做报告、没事讨论国际时事还可以贴脸书文,好像自己很有国际观而已。这些不同国家的人,会和你一起找工作,和你竞争“所有在这座城市生存需要的东西”,那些你去夜店觉得很帅很辣的“红毛”(意指外国人),会和你抢薪水最高的金融业职位。而那些工业区的劳动者,会在放假时,大批的涌入城市各个角落。

    当移工在台北火车站停留成为了新闻,你能不能够想像和接受,这些人同时和你一起在东区逛街呢?你能不能够和不同的人种,在拥挤的大众交通工具一起上下班,伴随着或许你不太习惯的气味(包含过浓的香水)?

    这可不是打打嘴炮说“我们要开放来提升竞争力”就可以轻松带过的事。当你毕业后工作被抢时,你真的有这么高的战斗力说“OK的!是我竞争力不够,外国人尽量来没关系!”?哦?那要是今天你爸妈工作被抢了呢?

    你开始觉得,开放外国人才好像没有这么酷了?你开始觉得,他对你造成威胁了?你开始犹豫要不要开放了吗?

    城市优点的另一面-新加坡高效率政府和优良商业环境

    当你看到新加坡华丽的城市美景,你愿意相信台北政府说拆就拆说改就改吗?当你羡慕这里观光旅游业所带动的“整体数字经济成长”,你记得台湾曾经举办的离岛赌场公投吗?

    你也愿意填海造陆弄出赌场酒店和温室花园吗?还是只要不在你家附近盖,你都没差?

    “企业在新加坡设立很方便”的这个优点,让我们仔细、仔细的去想这样的事情实际发生在台湾──你或许可以透过简单线上手续,在台湾成立外资企业,某些时候或许不会有太多的繁杂背景审查。你是不是开始觉得,有些事你不太放心呢?

    在比较新加坡的经济成长率时,你知道大约5%的GDP来自石化业吗?你愿意台湾政府扩张和维持这个产业的稳定,来促进经济吗?你想不想要在外海,人工建造一个石化业聚集的岛屿呢?

    我猜你会因为石化业感觉很脏,不知道可以让大学生赚多少钱的产业而明确的拒绝。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当我去听BP的征才说明会,他们招募的人是要可以一次看八个萤幕的交易员分析师 ,当我去听全世界前三大石化服务商 Halliburton (财星五百大其中一家),告诉你新鲜人可以有四年的全球轮调计划。又或者,你知道在这产业,你可能毕业就月薪十万台币,你是否又有一点点心动?

    台北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勇于公开批判

    很不幸的,我在这里听朋友提到台湾的是议员打架、丢东西;部分人强调的程序正义则是成为行政效率的绊脚石,而接近台北的桃园机场,我听到新加坡人说:“我几年前去,觉得好旧好旧”。

    我觉得自豪的流程民主,这里则是成为“台北很落后”这样描述的罪魁祸首。(疑?机场捷运还有不能完全信服大众的桃园航空城,还要多久才会搞定?)当你可以嘲笑新加坡“假民主真独裁”,新加坡可以嘲笑你“真混乱假民主”

    总结

    我被新加坡的优点吸引而来,说真的,优点没有让我惊讶,因为早就知道了。然而我很努力的想要去理解这座城市在前进的同时所牺牲的。

    我看到很棒的交通,背后是极度昂贵的汽车拥有成本,有钱有方便,没钱请挤大众运输。

    我看到亚洲金融中心的繁华,平均月收入七万多台币的顶尖大学毕业生们,背后是超过0.4的基尼系数 (一个衡量收入不均等的指标)。

    我看到强大观光业,背后是从各国包括台湾运进,隐藏城市角落的相对廉价人力。

    我看到我在台湾从未看过的跨国企业,拥有诱人的薪水和条件给大学毕业生,背后是一个人造的巨大石化业岛屿(我猜还有许多我看不到的消失白海豚)。

    我看到规划完善的居住环境,背后是70-80%的人只能负担政府住宅,没有能力有其他选择。

    我看到征才说明会中金融业、房地产管理的众多职缺,背后是走到哪里感觉都一样的“捷运+购物中心”的一体式建筑。

    我看到观光客觉得有趣的小印度区,背后是因为有一整群在烈日下工作的海外移工,需要在这城市找个熟悉的地方住。

    我看到这座讲英文的国际化城市,在圣诞节时的精华购物区之奇特景象:想像一下1.5倍繁华的台北东区,挑高再挑高的精品街上挂着LV等字样,树上永远挂满略为过度装饰的灯泡。然而你在巷子和路旁一看,成群的移工就这样席地而坐野餐。我听过朋友抱怨和外籍移工买L牌牛仔裤的事,在新加坡,我想他会抱怨和外籍移工一起逛B牌英国时装店。

    还有很多我看不到的,我看不到无家可归的人在街上、我看不到流浪动物...他们是本来就不存在,还是被“藏起来”了呢?这些我看不到的背后又是什么?

    我开始略过那些“只说国外月亮圆、叫台湾要加油追赶”的文章,因为它没告诉你“变得这么圆需要的代价”。这个代价不只你个人需要付出的,是一个“城市”这个活生生的东西每天都要付出的。你的朋友、你的父母、路人甲乙丙丁,静下来想一下,这是所、有、人,每天都要一起付出某种代价啊!而如果我们不愿意选择这个会让城市付出代价的价值观,又怎能够追赶一个因为这价值观之所以成功的城市?

    你可以热爱现在的台北,不要求它有过度的改变,你需要付出代价,你也可以崇拜新加坡的数据,要求台北也一起改变,但你一样要付出代价。这不只是个人可以从保持现状/进行改变来保留/获得什么,而更是你与你的城市会因为你的选择而牺牲什么。

    所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集体价值观准备好付出代价,去“追赶和超越”另外一座数据亮眼的城市?还是我们下意识地已踏在一条明显不同的道路上,却又不敢放下什么似的,犹豫地往旁看呢?

    要想要快,没有八年的时间犹豫的。(作者:在新加坡交换的台湾大学生刘怀谦,原载:fb.com/LukeLIU.Taiwan)


    _____________

    请加入我们的FacebookTwitterG+,或者新浪微博获取最快资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是:sgnypost